[Shang寫作分享]飲水思源 -《無米樂》觀後感

北科青年雙月刊 2021年5月號 №017 入選作品

鄭丞翔
Jun 4, 2021

無米樂》為顏蘭權莊益增共同執導的台灣電影,主題為臺南縣後壁鄉(今臺南市後壁區菁寮四位老農民的勞動身影與樂天知命的故事。從田莊阿伯阿嬤的生命智慧中,可以體會到敬天畏地、愛人惜物的精神,此電影也使得菁寮成為著名觀光景點。(來源: 維基百科)

心得

「務農如修禪,是一種修行。」務農是一件頗不輕鬆的行業,且收穫未必與付出程度成正比。《無米樂》一片中,四位農民的言行讓我感受到其樂天知命的愜意。農作有時可能因一場天災而化為烏有,但他們之中卻無人放棄此行業。反之,年過耳順的他們不辭勞苦,甘願以之為自身使命,任重而道遠。其中尤以崑濱伯,投入此業逾半世紀,資深而令人敬佩。「心情放輕鬆,不要煩惱太多。」一言乃出自其話語,順天而豁達是我對影片中農民們的印象。

在純樸的農村中,我不聞一句阿諛奉承的話語,亦無勾心鬥角的情節。其僅有的是那不經矯飾的情感展露,此讓同是臺南同鄉子弟的我倍感親切。崑濱伯伉儷的相處之道同是令人羨煞。從夫妻倆坦然的互動中,可感受到那打打鬧鬧的表相下,是充滿真情實意。另外,從各個老農民的生活智慧中,也可以汲取一些養分。其中,讓我感觸極深的是崑濱伯不因失明而放棄耕作的態度。微翳的他在染疾後反而更腳踏實地做事,並時時反躬自省。生活中遭遇阻力時,大多數人會選擇逃避,卻步難行,最終放棄而一無所有。此時,可不忘借鏡崑濱伯那堅貞不屈的人生哲學,相信自己只要有誠心和信心,便能柳暗花明。這想法或許是出於他的個人意志,又或是源自農民與土地間那相依之感情?天生萬物以養人,人與土地共生共榮,農民與土地間之關係更為親近。在他對農作紀錄的過程與精進耕作方式的行為之中,也將「活到老而學到老」的精神體現無遺。或許皇天不負苦心人,使他不僅於稻米競賽摘冠,更從一介老農躍升為國策顧問,可謂行行出狀元。此外,片中煌明伯的節儉美德與其對於工作細節「不求快、真材實料」的堅持心態,不僅印證了「魔鬼藏在細節裡」的道理,也是值得我們效法之處。之於得失,他更是心平氣和地說:「這季沒賺,望後季;日子有在過,心情也不差,內心就應該滿足了!」如同向陽,付出而不求回報的精神著實感人肺腑。

風雨不可測,老農們卻始終知足常樂。而我認為正因如此,方能使他們於滿是荊棘的農耕之路上,樂在其中,並走得如此溫柔堅毅。在他們自然率真的談吐中,不僅處處蘊含深刻哲理,也娓娓道出近年臺灣農業與鄉村的發展與困境。自臺灣加入世貿組織後,國內農作不敵國際市場競爭,且在農村勞動人口外流日益加劇下更顯挑戰。但老農們那捍衛本土作物的精神始終屹立不搖,實為英雄風範。「晨興理荒穢,戴月荷鋤歸。」無論日夜晴雨,老農們寒耕暑耘、炙膚皸足的代價卻僅能獲得一絲報酬而勉強餬口,不禁引人鼻酸。

身處於物質相對充足環境下的我們,或許未曾親身經歷揮汗如雨般的辛勞。有道是:「一粥一飯,當思來者不易。」享受「米鹽」之餘,該當飲水思源,學習與珍惜農民那犧牲精神及知足常樂的安份。此外,「山不轉,路轉;路不轉,人轉。」人生如行路,一路艱辛一路風景。有時縱然付出無數的辛勞仍不敵失敗,可勉勵自己實踐農民精神,從過程中獲取經驗,並領悟到更深更遠的心靈之寶。我認為此最為難能可貴,也是無米樂所要詮釋的真諦。

--

--

鄭丞翔

Shang Zheng, an explorer in the technological world